現行燻種子...現在讀的書,決定孩子10年後的未來...談早期大量閱讀



我才只是轉貼,還沒說明我為何轉貼,就這麼多人互動回應,看來真打動了某些家長的心。趕緊補充,現身說法一下,不過先說明喔,這不是業配文(就算是,出版社也付不起這個價,哈),純粹好書分享,謝謝作者與出版社,為文化的傳承的堅持與努力。

這套書是我國小時開始看的,我還真跑去台北中華日報總社找吳姐姐,當面跟她說我的感想,也跟她通信當筆友了一陣子,那時可還沒網際網路,手寫書信的溫度與鼓勵,對揭衣欲渡的少年影響很大。

『吳姐姐講歷史故事』這個專欄,至今應該都還在中華日報週日連載吧(不簡單吧)?我想,在這紙媒嚴重萎縮的年代....很多人應該連中華日報都沒聽過,畢竟在便利商店的報架上從沒看過,我後來都是到圖書館,偶而翻閱到才知道它還沒停刊...新聞不死,只是很喘,哈,另一本新書名,借用一下。

很多病人與朋友,都會訝異於我的文筆、運用文字的能力,我要不當醫生,我根本就是個作家、文字工作者之類的。感謝網際網路這個眾聲喧嘩的年代,自媒體的門檻低了很多,您或許也可以喔!

寫作,是最好的自我投資


但其實我要講的,就是這是從小大量閱讀的結果,厚積而薄發。我父母是很平凡殷實的市井小民,並沒認真也不知道方法栽培我...也萬幸,他們不知道現在常見的、焦慮的直昇機父母的揠苗助長的手段與方法(一直補習、才藝班,塞滿孩子正常發育的所有時間....德國老師曾跟我們分享,他在小學下午三點放學課後,是至少有完整的六小時可運動、發呆、看書的時間),我就不會是現在的我,而是另一個扁政府時代的駙馬爺(反面例子)或啥社會新聞的主角。

他們只是無限的愛與支持、引導.....有些家長誤以為我說放牛吃草的意思:我不好意思明說您管太多了,您的小孩子很棒,不是小動物,不需要您一直下指導棋,他/她可能需要的是引導、適度的解放。

當然我不是只看這套書或這一類的書,就有今天的功力;就像飲食不可能只專吃一味,就能健康。我說的是大量的、早期的閱讀。

曾志朗與洪蘭教授,夫妻兩人長期在推動早期大量閱讀,其專文與著作頗多,我就不必再贅言早期閱讀的重要性。我現在只是以我自己為例,試著說明一些誤區。

看什麼書呢?在這個數位時代,尤其是數位原住民(與我年紀相仿或更資深的家長,我們部分人應該都只是數位移民,下一代才是),書本的定義早已不只是紙本了,就像音樂早已不是CD、卡帶,影像不只是錄影帶...這些只是載體,內容為王。我們每天接觸的網路文章、臉書、Youtube等等,對他們而言,都是書啊,都是成長的養分、知識的渠道。每天在滑手機,玩手機遊戲,對數位原住民而言,就是在唸書。我們甚至上一輩的年代,都還有課外書、課內書(就是教科書啦、自修)之類的分別,他們可沒有。他們在看什麼?吸收些什麼?才是家長應該關心的,而不是3C育兒,不要吵大人就好。請不必對看海綿寶寶或小玉之類的小朋友,日後會什麼奇怪的舉動,感到訝異、不解,那是很理所當然的。

當然我知道中華日報好像是軍媒,『吳姐姐講歷史故事』所宣傳的那些歷史忠孝節義故事,其價值關於現在也不無可議之處,但我要講的是其對一個小朋友獨立思考、辨別能力的基礎培養,所起到的重要性。我覺得這才重要,至於出版社所主打的,其對基測、學測作文的幫助,不過是投父母所好的行銷口號。那是附帶作用。



在屏東行醫,很感動我的診間常遇到會說故事的媽媽(好樣的),其小朋友也異常的曉事。
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有一位警察爸爸(當然是便衣尋常時來就診啦,穿制服來會嚇人,哈),在他女兒哭鬧不聽時(不是在診療椅上喔,小朋友已看完,不是主角),他馬上蹲下拿起我放在候診椅的那些書/兒童繪本,開始當起說故事爸爸...小朋友當然馬上轉移注意力不哭啦...
我要說的重點是,家長是最好的身教者,這些若非是平常就有在做、有在唸書給小朋友聽,哪會做得這麼自然順暢?而且還是男性。有時爸爸也是要被教育的,因為他們從沒被好好對待過。不是有個說法,丈夫就像個大兒子?是神隊友,還是豬隊友,有時是太太寵出來的。

橫眉冷對千夫指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救救我們人類的下一代吧,免被反淘汰,每個人從自己的家庭小小盡力做起就夠了。

腹有詩書氣自華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GC乳膏介紹

阻生智齒該不該拔?保養+拔牙時機篇

傳統矯正後的另一章---維持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