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新聞評論』想戴牙套…妹子全麻拔4顆牙 「嘴咬管子」斷氣在手術台


今早看到line群組裡,有醫師朋友傳來這則令人難過的新聞,我來評論一下好了,原貼底下一堆鄉民議論紛紛,卻說不出重點,只是在情緒性發言(不管是政治上或親身經驗的),『怎麼會一次拔四顆?一顆就痛死了』之類的。原媒體看樣子也是見獵心喜的下標題,不幫忙宣導一下、科普一下,徒增民眾恐慌,對看牙更害怕,於事無補。還好外電翻譯(綜合報導)裡,勉強有堪用的細節。

她為麼會死?這是英國的新聞。國內版的,大家可能比較有印象的,是好幾年前,一個小妹妹在醫院裡全身麻醉,一口氣拔了十多顆爛掉無法治療的乳牙,結果一樣死掉了。細節年代久遠我已忘掉,只記得一些,還好臺灣媒體雖然一窩風亂報(例如這個,只能說是在獵奇),但不同媒體的報導間多少有些細節出入,可供拼湊可能的真相。

他們為什麼會拔個牙就死?

先講國外版的,報導裡有提到,過份肥胖,氧氣消耗非常高,睡眠呼吸中止症,輕度哮喘病。這些是什麼?關鍵字是『睡眠呼吸中止症』,肥胖是高危險因子,其餘的都可說是他的附隨組織、連帶作用而已,請上網做一下功課吧。

趙哲暘醫師有較為淺顯的中文專書介紹。國外,至少美國,已將如何初步篩選可能的危險病人,列入必修的課程。所以英文網站探討呼吸道矯正、不拔牙矯正的介紹一堆,而東方,兩岸都一樣,拔牙矯正仍是主流,只看到硬組織的問題,不管軟組織的問題,而睡眠呼吸中止症、氣道狹窄,就是此國外例子致死的原因之一,所以軟組織不重要嗎?可惜這些知識我們在醫學院時,可不一定學的到。像我也是執業多年後,到處聽演講,繼續自我進修,也知道的。媒體若要去求證,尋訪第二意見,也得在國內找到有此概念的牙醫師(還好國內越來越多醫師注意到,只是還未成主流),不然也只是請鬼開藥單,站在產業錢的份上, 嗤之以鼻的駁斥。

我很訝異的是,以英國如此先進醫療的國家,那位醫師居然如此掉以輕心,沒去仔細評估,還全身麻醉。當然,對這種二手傳播,我們都不是當事人,不知道當初他是怎麼想的、為何做此決定?所以我們沒必要也沒立場去評斷。我相信沒有醫療人員是存心的,養成教育多麼漫長。初心我不敢講每個人都像影視文學作品裡的偉大,但不做惡、為病人好,絕對在考量裡。只是能力有別(不管是醫療技術還是醫學人文素養),有時有力有未逮之處,智者千慮必有一失,何況不是每個人(包括醫事人員)都是智者。我們與惡的距離啊,所以請不要輕易當不一定在現場的網路鍵盤正義魔人。

全身麻醉拔牙,在醫院是有的,少見,但正常的程序。有些人或許極度對牙科恐懼,長痛不如短痛,想說一次解決。二十年前,我在台大醫院實習時,就曾跟刀、照顧過一位全身麻醉一次拔四顆智齒的男年輕病人。他前幾天都只能用大象的鼻子『鼻胃管』進食,住院一週。那時我也疑惑,這不是一般門診就可做的事嗎?後來我自己想到,這應該是某權貴的小孩,因為是牙科主任級的大老老師親自開刀(拔牙),而這一般在門診,多是學長姐住院醫師處理的,有事弟子服其勞。

岔題一下,現在我在臨床,偶而會遇到或許是懶、或許真是牙科恐懼症的病人,要求一次左右都拔除,我就會再把這故事講一遍,看他/她願不願意付出這代價....遑論那是二十年前的事了,現在的健保,根本不可能讓你這樣做,住院還全身麻醉,可能還得自費。往好處想,臺灣至少在制度面堵住了這風險,大家可放心。一般拔牙多是左右分開,拔一邊,另一邊可以還咀嚼飲食,等傷口好的差不多了(這因人而異,越年輕的,自我修復能力越強,時間越短;很猛的故事,我大學時代的學長,拔智齒當天就去吃麻辣火鍋,也沒事....這件事被我津津樂道,證明拔智齒要趁早,才不是不痛就不用拔,等到會痛時大概都30大關左右了,才在網路上抱怨取暖。我另文有寫...智齒只是拔牙裡面的風險性極高的極端例子)。

再回來。

請思考,拔牙(不是拔智齒喔)這麼簡單的事(這次這則英國的新聞報導裡,有提到拔牙致死率有多低),為何他們需要用到全身麻醉?底下網友有提到,一般孕婦產,可能也只是半身麻醉而已(意思是你可以看到、感覺到醫護人員在你身上做什麼,但你不會痛)。醫療是藝術,麻醉更是,所以才有醫學裡才有麻醉這門專科,獨立出來。其風險性,國內已經有『麻醉風暴』等影視在探討了(還出到第二季,你就知道裡面有多少故事可以寫)。

應該是病人很怕痛、很緊張、無法配合我們一般人以為很普通的醫療程序,才需要會動用到此一大刀吧。

再來,

來講國內那個妹妹的故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GC乳膏介紹

阻生智齒該不該拔?保養+拔牙時機篇

傳統矯正後的另一章---維持器